2019-06-28 16:05:46 责任编辑: 炜烨石材 0
明清两代,大理石画作为赏石新开发的重要品种得到了大力推广,并从其观赏价值进而发掘出了其实用价值,成为了古典家具的一种重要装饰元素。当时大理石画(屏)已经成为了收藏乃是实用领域不可或缺的观赏品。
其实,大理石画的真正成名,还是在晚明时期。包括著名鉴赏家如文震亨、陈继儒、李日华等,都对大理石画有着高度的评价,并予以品评高下。如文震亨称:“大理石,出滇中,白若玉、黑若墨者为贵。白微带青,黑微带灰者,皆下品。但得旧石,天成山水云烟如米家山,此为无上佳品。”
李日华称:“大理石屏所现云山,晴则寻常,雨则鲜活,层层显露。物之至者,未尝不与阴阳通,不徒作清士耳目之玩而已。”谷泰《博物要览》则称:“石纹妙者以春夏山为上,秋山次之。”当时,大理石屏已经成为上流仕宦人家的一种重要摆设,并成为家具椅桌床榻的重要镶嵌物。对此,文震亨却认为不雅,表示出了不屑:“古人以相(通镶)屏风,近始作几榻,终为非古。”
阮元(1764-1849),字伯元,号芸台,又号雷塘庵主,琅嬛仙馆,小琅嬛仙馆,九十九砚斋,谱砚斋,八砖吟馆等,谥“文达”。阮元为三朝阁老,九省疆臣,虽然毕生仕宦特达,但撰述编纂未尝稍辍。他学问渊博,著述宏富,研究领域广泛,凡经、史、文、哲、历算、舆地、金石、文字、校勘、训诂、方志、诗词无不涉及,均有很高造诣,《清史稿》称阮元“主持风会数十年,海内学者奉为山斗”。
从阮元的有关诗文记载来看,似乎他当时所得的云石屏尺幅都不大(如晚清陆以湉《冷庐杂识》称:“滇中大理石象物赋形,最称异品,其大者尤为难得。”苏州留园向有“留园三宝”之说,一为五峰仙馆楠木厅,一为云南大理石屏,一为太湖石冠云峰。保存在五峰仙馆内的云南大理石屏,直径一米五开外,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,悬壁重叠,下部流水潺潺,瀑布飞悬,上部流云婀娜,正中上方白白的圆斑像一轮明月,自然形成了一幅山水画,体现了“雨后静观山意思,风前闲看月精神”的诗境。这样巨大平整、画意优美的大理石屏,在清末民初已是极为罕见了)。
他最为看重的,还是其画面是否类似历代名家画师的诗情画意。道光九年冬,阮元得到了大理石屏一组四季画屏,纵横皆一尺开外,全如名家画稿。他为之分别一一取名点题,一幅取名“湘烟春霁”,取自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意“烟销日出不见人,欸乃一声山水绿”;一幅取名“夏山欲雨”,取自唐代诗人许浑的诗意“溪云初起日沉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”;一幅取名“华岳秋晴”,取自许浑的诗意“残云归太华,疏雨过中条”;一幅取名“寒江雪浪”,取自苏东坡“画师争摹雪浪势”。阮元在《大理石屏四时山水歌》中有诗描述:“南云石幅天生奇,奇乃造物为画师。烟云雨雪各有态,高山流水分四时。造物笔墨何手持,何年穴山为画师。岂独胜于画师画,更得巧合诗人诗。……孙太古,米襄阳,洪谷子,赵子昂,世间绢素易漫漶,不若石画能久藏。天工岂借人智力,妙手偶得天文章。诗情画意破石出,惊天逗雨吟点苍。”
此外,所谓万物皆有阴阳向背之别,大理石屏大都只有一面入画,即使石屏再薄,前后画面也多毫不相关,一般两面入画成景的极为罕见。阮元有幸得到过一幅正背皆成景的石屏,恰如宋代诗人林逋的七律《山园小梅》中的诗意,为此他作有《大理石屏正面立看疏影横斜水清浅,背面横看暗香浮动月黄昏》诗:“疏影暗香交水月,若教作画颇难工。谁知和靖诗心在,透入苍山石骨中。清浅倒垂枝掩映,黄昏斜倚气朦胧。妙从不甚分明处,两面纵横觅句同。”
本文出自炜烨石材 转载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eiyeshicai.com